一 问题的提出
10月4日,美国斯坦福大学John P.A. Ioannidis教授团队在爱思唯尔数据库(Elsevier Data Repository)发布了第六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3)。据了解,该榜单是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引用数据系统分析,使用六种关键因素指标进行打分后遴选出来的,指标包括总引用量、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单独作者、单独或者第一作者,以及单独、第一或者最后作者的文章引用量。
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分为两个排行榜,一是关注整个学术生涯迄今影响力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二是聚焦本年度学术成就的“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榜单发布后引起国内不少高校的关注,并竞相报道自己高校的上榜科学家情况。
本文的问题是:全球前2%科学家入选人数排名,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一个高校的科研竞争力?它有利于哪些类型的高校?又对哪些高校不利?甚至是基本无效?
本文采用比较法来获得答案,即将国内各高校的全球前2%科学家人数排名中的序位和各校在神针评价开展的中国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名(详见6月27日本微信号文章)中的序位进行比较,以获得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方法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首先,两个结果都已经是公开发布的,属于事后评价。第二,神针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包含全球前2%科学家人数这个指标,因此两个评价结果是各自独立的;第三,全球前2%科学家人数这个结果适合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评价,而神针评价开展的中国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名中有2个榜单,即人文社科版和自然科学版,因此,从理论上说,其中的自然科学版的结果和全球前2%科学家人数的排名应该有较高的关联。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进行2个榜单的比较,并揭示其差异和机理,是有科学价值和意义的。
1. 在自然科学范围内,全球前2%科学家入选人数这个指标,有利于理工类大学排名,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不利于医药类大学,如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也不利于农林类大学,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
2. 相对而言,有利于东部沿海高校,因为这些高校在这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如深圳大学、江苏大学、宁波大学等;不利于中西部高校,特别是其中的综合类高校,如兰州大学、西北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等,这些高校在全球前2%科学家入选人数方面的表现都比较一般。
3. 全球前2%科学家入选人数的多少,和学科领域高度相关。比如,显而易见,由于人文社科的特殊性,全球前2%科学家入选人数这个指标不能有效反映出人文社科领域各国和各机构的实际情况;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其有效性、科学性也因子领域的不同而有较大区别,仍需要进一步加以学科领域的细分。
4. 全球前2%科学家入选人数的多少,也和一个国家、机构或科学家个人的真实科研水平直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我国在工程、化学等方面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或者说已居世界前列;但在其他不少领域,和世界最先进国家如美国等相比的话,仍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科研的质量和水平方面。